最懂你的人卻傷你最深,“大數據殺熟”是否涉嫌價格欺詐?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國家法律法規還沒有定論,但這至少是價格歧視。
都說老顧客很重要,不過,近日有網友發現,有些消費類APP,老用戶比新用戶價格高;同一段路程,打車軟件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卻不一樣。這種互聯網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被叫做“大數據殺熟”,這樣的情況,你曾經中過槍嗎?
現在許多商家都會標榜自己運用大數據統計來為消費者提供精確的服務。但是,如果商家實際上做的,是利用大數據來制定精確的價格,反正你對品牌忠誠,反正你不會跑,所以你就得支付更高的費用,那么,消費者難免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表示,商品的價格賣高還是買低,背后是商家的價值觀。一般而言,大眾認為大數據模型或者算法應是用得越多,越忠誠,應得到更好的享受,這是普遍的商業意義。
最懂你的人卻傷你最深,“大數據殺熟”是否涉嫌價格欺詐?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國家法律法規還沒有定論,但這至少是價格歧視。從年初支付寶個性化年度賬單引發的大數據信任危機,再到“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時代普通消費者的弱勢處境暴露無遺,大數據采集甚至出現野蠻生長,下載一個APP應用要把通訊錄、照片定位開放等。平臺掌握海量數據,對個人生活軌跡以及消費偏好都都做到精準打擊,讓個人在大數據面前無處可藏。
互聯網專家王越認為,對這些數據的監管和利用,應該有相應的規范。
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于使用者用來做什么。事實上,大數據“殺熟”與傳統經濟中的“殺熟”并無本質區別,都體現了一種滯后的商業文明。解決這個問題,很難畢其功于一役。監管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真正做好常抓細抓長抓的大文章;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學會“有態度地消費”;新經濟行業也應增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形象。
佰佰安全網提醒:消費者要理性消費,避免上當受騙,一旦遇到類似情況,要及時舉報,用法律途徑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 下面請看以下佰佰安全網為您帶來的安全科普知識,希望對您的生活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武偉偉
關鍵詞